讨论了数字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应用,特别是网络课程平台的普及,以及学习者如何通过这些平台获取跨学科的优质教育资源。强调了掌握不同学科中话语修辞的语言特征对于适应时代需求的重要性。指出复杂名词结构是学术英语语篇的关键标志,能够提升信息密度和概念的抽象性,满足学术交流的正式性和精确性需求。元话语名词在学术语篇中具有引导和互动的双重功能,是人际互动的重要资源。以往的研究多集中在学术书面语语域,而对学术口语语域的研究较少,尤其是跨学科对比研究。本文通过对比分析哲学和计算机科学文本语料库中的元话语名词,发现两学科作者在元话语名词的使用上存在差异,反映了不同学科的研究范式和文化规约对修辞策略的影响。研究结果有助于提升学术英语口语语域的修辞策略意识,并为教学提供语言学习素材。
本章节探讨了元话语名词在学术口语语篇中的修辞功能。修辞被定义为基于社会互动和读者导向的篇章推衍功能,以及作者向读者表达立场和评价的人际功能。元话语名词是标记篇章结构并塑造读者理解的名词资源,具有引导和互动双重维度,是元话语资源的重要拓展。它们可以标明事物的本质、描述特征或表达关系,具体所指内容跨越小句界限,通过回指和前指与语篇内容衔接,实现语义连贯。元话语名词常出现在五种语法结构中,其中“限定词+元话语名词”结构在学术语篇中最为常见,有助于增强文本衔接性和连贯性。修辞功能包括语篇衔接与立场表达两个维度,语篇推衍功能通过名词语法范式实现,而立场构建功能则通过名词的静态特征隐秘传递作者态度,促进共识。
聚焦于学术英语领域中元话语名词的修辞功能,特别是其在学术写作中的应用。研究主要分为三个方向:中国学术英语学习者使用元话语名词的情况、语类分析研究以及跨学科/子学科对比研究。中国学术英语学习者与英语母语使用者在使用元话语名词的频率和语义功能选择上存在显著差异,表明学习者在使用元话语名词时缺乏意识,影响了学术语篇的说服力。语类分析研究主要关注论文摘要中元话语名词的使用倾向。跨学科/子学科对比研究揭示了不同学科中元话语名词构式的认知识解和经验编码差异。目前,学术口语语篇中元话语名词修辞功能的研究相对缺乏,而本研究采用语料库分析方法,对比分析哲学与计算机科学学术口语科普语篇中的元话语名词修辞功能。
介绍了速成课作为研究语料的来源,其内容覆盖自然科学、人文与社会科学等多个领域,适合作为学习和科普材料。基于Becher等提出的学科认识论分析框架,将学科分为纯理型、应用型、软学科、硬学科四个维度,选取哲学和计算机科学作为研究对象。两学科在研究内容上不同,但在方法论上相互联系。研究自建了PHILOS(哲学)和PUT(计算机)两个小型语料库,通过TagAnt-64bit软件进行词性赋码,利用AntConc软件提取元话语名词共现的5种词汇语法结构,进行基于功能的语义分类和频次统计,最后通过对比分析两个语料库中元话语名词的差异。对元话语名词类型的划分基于其在语境中的功能,相同的词项可能属于不同类型。为保证分类准确性,细读分析了包含在索引行中的语境信息,并在必要时扩大语境范围做出判断。对元话语名词进行前后两次分类,时间间隔两周,划分一致性达到95%,并对歧义词项进行调整。
本研究揭示了学术口语语篇中元话语名词的修辞功能,特别是在哲学和计算机科学两个学科的应用。研究结果显示,哲学文本中元话语名词的使用频率显著高于计算机科学文本,平均每万词分别为133.2例和64.8例。元话语名词在两个学科中发挥着语篇衔接和立场表达的功能,但其实现路径存在差异。
在语篇衔接功能方面,哲学和计算机科学作者在元话语名词的特定词汇语法形式使用上有所不同。“限定词+元话语名词”和“元话语名词+补语从句”两种结构在两个学科中占主导地位,且哲学文本中的使用频数更高。哲学文本中,认知类元话语名词使用频繁,如“view”和“concept”,反映了人文学科作者依赖言语论证和主观思辨的学术规约。而“元话语名词+补语从句”结构中,哲学作者更倾向于使用认知类元话语名词,如“assumption”,传递协商的语气和推断的立场。
在立场表达功能方面,元话语名词的三个子类在两个学科中的分布趋势相同,但哲学作者更频繁地使用本质类元话语名词,如“belief”和“theory”,引导受众对哲学概念的思考。计算机科学作者则更频繁地使用实据次类元话语名词,如“ability”,解释计算机运行原理和操作机制。
此外,哲学作者使用品质、状态和方式次类元话语名词描述事物属性特征,如“value”和“puzzle”,正面评价哲学概念的价值与意义,同时传达知识缺口和问题紧迫性。计算机科学作者则更多使用状态次类词项说明计算机性能实现的原理和潜势,如“ability”和“potential”。
综上所述,元话语名词在哲学和计算机科学文本中的使用体现了两个学科不同的学术规约和知识构建方式。哲学文本更侧重于言语论证和主观思辨,而计算机科学文本更注重实际操作和功能实现。
本研究揭示了哲学与计算机科学学术口语科普语篇中元话语名词的修辞功能差异。哲学作者更倾向于使用“限定词+元话语名词”和“元话语名词+补语从句”结构,尤其是“元话语名词+that从句”和“元话语名词+to不定式”亚结构,以实现语义淡化和增强劝谏效果。计算机科学作者则更多使用“元话语名词+to不定式”传达指令情态意义。哲学作者更频繁使用元话语名词实现话语连贯和劝说功能,而两学科作者在语义功能选择上同中存异。哲学作者更倾向于使用认知、话语次类和状态类词项体现学科思辨性和多元性,计算机科学作者则倾向于使用实据次类和状态类词项具体解释计算机原理与机制。两学科作者对特定类别的具体语义选择也体现学科差异性。哲学作者更多使用“possibility”和“truth”体现包容与思辨性,计算机科学作者更倾向于使用“ability”和“potential”说明实际应用与性能潜势。对于关系类词项,哲学作者更注重概念间关联,计算机科学作者更看重事件间逻辑因果关系。这些语义选择也反映在相应词汇语法结构的使用上,支持词汇—语法一体性观点。研究展示了学科范式和学科文化差异对元话语名词修辞功能实现的影响,揭示了学术口语科普语篇与学术书面语语篇在元话语名词修辞策略功能实现上的共性,为口语语域科普语篇构建与解读提供语言学依据,也为学术英语口语教学提供语言素材。研究局限性在于语料仅涉及哲学与计算机科学且数量较少,未来研究可拓展至其他学科类别。
* 以上内容由AI自动生成,内容仅供参考。对于因使用本网站以上内容产生的相关后果,本网站不承担任何商业和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