讨论了教材建设对外语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性,指出教材编写过程中教师需构建多重身份,如内容设计者、评估反馈者等。随着人工智能的发展,外语教师作为技术应用者的身份增强,人机互动协商能力成为关键因素。目前缺乏对人机协作教材编写对教师身份重构和情感体验影响的研究。本文通过质性研究,揭示人工智能辅助教材编写对外语教师身份构建和情感体验的影响,为人工智能时代外语教师职业发展提供借鉴。
探讨了人工智能技术对教师身份构建的影响,强调教师身份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受社会文化理论影响。人工智能技术改变了教育环境,促使外语教师进行人机互动,重新协商身份。研究指出,人工智能可能挑战教师的核心身份,尤其是在教材编写方面,教师需要适应新的学习方式,提高数智素养和人机协作能力。这种身份转变对教学实践和未来教育体系的优化具有重要影响。
探讨了教师情感在职业发展中的重要性,强调正面和负面情感对教师投入度、执行力和反思的影响。情感被视为教师主体性的一部分,影响教师对环境变化的应对和身份重塑。教师情感与身份紧密相关,核心身份受冲击时可能引发情感波动。人工智能技术正在改变教学实践和教师身份,但外语教师在技术变革中的情感现状未受关注。情感张力可能带来积极身份重构,正面情感代表身份认同,负面情感可能源于认同不足。研究将关注人工智能辅助教材编写中教师身份变化和情感经历,为外语教师适应教育变革提供支持。
本章节介绍了一项基于北京某高校学术英语教学改革的研究,旨在探索人工智能辅助外语教材编写中教师身份构建和情感体验。研究对象为六位具有不同教育背景、职称、教学年限和教材编写经验的高校外语教师。数据收集包括一对一访谈、刺激回忆和教师日志,涉及智能工具辅助教材编写的体验。访谈录音转写成文本,刺激回忆通过线上会议录屏方式进行,教师日志记录编写过程中的体验和心得。数据分析分为七步,前三步关注教师身份表述,后四步关注情感表述,以确保数据的相关性和准确性。
探讨了人工智能辅助外语教材编写中教师身份的构建和情感体验。研究发现,教师在人机协作教材编写中展现出多重身份,包括规划者、培训者、提问者、审核者和学习者。规划者身份是教材编写的基础,教师需要长期积累以具备高质量教材编写的思路和视野。培训者身份通过选择适当材料培训人工智能,提高人机互动的有效性。提问者身份要求教师从问题回答者转变为提出者,有效提问是保证人工智能生成文本质量的关键。审核者身份确保教材编写的基本规范,剔除无关文本,维护学术道德。学习者身份在人机协作教材编写中并不突出,教师感到人工智能简化了思考过程,压缩了思考空间,不利于知识的深度学习。
教师对人工智能辅助教材编写整体表现出正面情感,认为人工智能带来的正向促进远大于消极作用,使教材编写过程愉悦,对未来编写活动期待。正面情感主要来自智能工具提高教材编写效率、保障基本质量和提供心理上的安全感。负面情感主要来自人工智能造成学术伦理边界模糊和削弱教师主体性发挥空间的担忧。教师顺应人工智能赋予的身份重构,尤其对人机互动中涌现的身份采取接纳态度。但人机互动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教师主体性,教师职业发展中至关重要的学习者身份并未得到加强。
本章节探讨了人工智能辅助外语教材编写中教师身份的多重构建和情感体验。研究发现,教师在人机协作中展现出规划者、培训者、提问者、审核者和学习者等身份,并体验到正面情感。研究支持社会文化理论中身份动态性的观点,强调了人工智能时代教师身份构建的新理解,尤其是在人机协商中教师身份的变化。与传统教材编写相比,教师在人机协作中需要重塑培训者和提问者身份,与智能工具深度协作共建知识。但随着教师对人工智能的积极接纳,其作为思考者的身份可能面临挑战,需要不断调整协商模式,并依赖教育政策和资源的支持。研究还发现,教育现实的变化未必引发抵触情感,但教师对人工智能的情感顺应可能削弱其主体性,导致满足于智能工具营造的舒适区,失去对教育现实的敏感度和成长渴望。情感张力与身份构建的关系得到证实,情感张力可能有助于教师身份的积极重建。人机互动中情感张力的缺失反映了教师对智能技术带来的身份变化的消极接受,缺乏自我发展和完善的主体行动。教育机构和政策制定者应关注教师心理健康和自我发展,提供情感反思,维持教师主体地位,促进技术与教育的良性融合。
探讨了人工智能辅助外语教材编写中教师身份构建和情感体验的现状,指出研究的局限性在于缺乏对不同教材类型影响的深入讨论和研究样本数量不足。研究为人工智能时代外语教学提供了初步参考。
* 以上内容由AI自动生成,内容仅供参考。对于因使用本网站以上内容产生的相关后果,本网站不承担任何商业和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