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颓废研究”专栏 | 更新时间:2025-06-18
德国颓废文学——欧洲文学现代性的一个特别面向
石凌子    作者信息&出版信息
德语人文研究   ·   2025年6月18日   ·   2025年 13卷 第1期  
0 0(CNKI)
PDF
该文暂无导航

AI 摘要

一 颓废作为一个欧洲问题

颓废文学起源于法国,后传播至英国、德国和意大利等国,呈现出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思考模式和批评方法。颓废一词源自拉丁语,意为衰落、颓废、堕落,19世纪欧洲社会变革中,人们感受到精神危机和文化衰败,颓废一词复苏。颓废与政权更迭、社会发展和哲学思考等多面向相关,体现出不同语义内涵。19世纪60至70年代,法国作家波德莱尔和魏尔伦将颓废概念引入文学和诗学范畴,保留道德沦丧和奢华腐朽等负面含义。颓废文学被描述为一种风格现象和自主文学形式,特点为复杂、对词汇和语言的精微运用,唤起无法表达的、模糊的和短暂的东西。启蒙运动哲学家孟德斯鸠和卢梭强调颓废代表自然与文化(文明)之间的对立。德西雷·尼扎尔将颓废风格引入文学批评领域,批评雨果过度描写、突出细节、抬高想象力而损毁理性。波德莱尔和戈蒂耶用颓废描述自己的写作风格,称其为现代的、反修辞的价值重估,反对平庸的“进步”,推崇颓废为独立的艺术立场。英国诗人和文学评论家亚瑟·西蒙斯将文学中的颓废视为总体范畴,包括象征主义和印象主义,定义为强烈的自我意识、对研究永不停歇的好奇心、过度提炼的精炼、精神和道德的堕落,称为“一种全新的、美丽的、有趣的疾病”。巴黎的社交环境和作家群体交往为这种交汇提供机会,马拉美以“先知和教皇、神秘和理论领袖”的姿态,为年轻诗人带来“引人入胜、具启发性的谈话”。莫里斯·巴雷斯称这一作家群体为颓废派,但称马拉美为象征主义者。1884年于斯曼通过小说《逆流》将颓废引入美学,阿纳托尔·巴茹利用于斯曼作品影响力,于1886年创办《颓废者》杂志,为颓废运动提供定义和组织。颓废派作家寻求摆脱平庸无聊,试图震惊和颠覆社会期望和价值观。19世纪末叶,各种文学艺术思潮与流派频繁更迭并互相交织。1880年到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前,社会发展进程加速和颓唐末日情绪之间的矛盾,成为早期文学现代性的标志性特征。颓废运动内核是强烈的自我意识所带来的表达变革,以心理状态和自我认知倾向为基础,不具备象征主义明显的形式特质,可被理解为反资产阶级的反叛,逃避文明新理想和以平庸无聊为特征的世俗现实,常与疾病、死亡、腐朽、衰败等主题相关。德国评论界因概念传播延迟和社会环境差异,未作出有说服力或较大推动作用的相关论述。

二 颓废文学在德国的传播

19世纪末德国社会文化氛围在威廉二世统治下表现为父权制和保守主义,同时对进步的信念促进了帝国繁荣,与社会保守主义产生紧张关系。法国颓废派被象征主义取代,颓废作为风格术语在德语文学中出现,描述后自然主义的现代性。维也纳现代文学在法国文学影响下形成,成为德国颓废文学的影响来源。感知哲学和心理学影响下,自我意识和存在感知模式发生改变,弗洛伊德的心理学为文学带来社会心理分析视角。赫尔曼·巴尔提出围绕“神经”的文学宣言,提倡艺术家通过感觉寻找“感觉的真相”。自然科学发展背景下,人类感知和认知受到强烈影响,神经成为颓废文化的媒介。巴尔在散文《颓废派》中指出德国青年对“颓废”的渴求,认为颓废文学关注焦虑、喜好人造物和对神秘主义的狂热。作家们通过对浪漫主义立场的重新接纳来描述内心世界,生发出构建幻想现实的艺术方法。马克斯·诺道将生物堕落与文化颓废联系起来,认为文化及其不满来源于知识分子。尼采将历史视为衰落的、颓废的发展过程,认为颓废是一种现代疾病。德国颓废文学表现出对社会问题的观察和反思,主题围绕文化和社会的衰落,包括肤浅、厌恶、软弱、死亡等。作家们没有明确的纲领和规范,颓废的特征与印象主义、象征主义和唯美主义等其他风格难以区分。德国颓废文学与法国颓废派作品有明显的互文关系,体现了审美趣味和生活规范等全方位的反常。离群索居和病弱残疾等主题扩展为家族和族群的病态,形成德国颓废文学中没落书写的写作范式。

三 一个德国问题?

19世纪,颓废意识在文学艺术中受到关注,法国文学中颓废话语显著。1880年左右,德国出现“现代感”,1886-1887年进入“现代性”时代,脱离古典规范,追求现代、进步和创新。19世纪中叶,人们将时代定性为“现代”和“颓废”,文学研究领域也开始使用“颓废”描述艺术趋势。1900年前后,德国文学中颓废作为一种话语现象和思潮受到关注。埃卡特·冯·西多将颓废描述为文化衰落和道德混乱的时期,拒绝传统价值观,转向享乐主义和虚无主义。西多分析了象征主义、新艺术和表现主义等艺术运动,将颓废文学研究纳入学界主流视角。卡罗琳娜·普洛斯提出颓废是否是德国话语的问题,强调德国颓废话语与其他国家不同,尤其在内容和语言表达上更内敛。德语对法语名词的借用和改写表明德国学界将颓废问题视为欧洲现象。1929年,瓦尔特·雷姆将颓废文学与文艺复兴崇拜联系起来,评价亨里希·曼的小说《众女神》是对残酷和不道德生活的美化。卡尔·海恩茨·波尔乐提出德国市民阶级的批评传统与极端颓废批评有关,20世纪30年代文学史研究常将颓废评价为腐烂、变态和不健康。非德语区不常见的评论方式是将颓废文学放在“神经艺术”概念下讨论,源自赫尔曼·巴尔的“神经”美学宣言。在德国文学范围内,颓废文学被归于“世纪末文学”的特定组成部分。德国文学和文化史上,世纪之交的文学体现为多种思潮,如象征主义、印象主义、新浪漫主义等,所以“世纪末”是一个包罗广泛的术语。德国“颓废文学”研究常被淹没于过于庞杂的“世纪末文学”研究中。德国颓废文学与社会学、心理学等学科产生显性或隐性关联,丰富了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文化景观。与法国颓废派作品相比,德国颓废文学突出了神经从传递、刺激和感受等器质性功能而拓展出的隐喻、比拟等文学功能,以及在无意识、癫狂、偏离等精神心理学关键词影响下的知识范式。虽然颓废文学在文本分析和研究中会与象征主义和表现主义互换,但颓废被认为是现代性的面孔之一。

四 德国颓废文学研究范式

德国颓废文学研究范式章节指出,德国学界对颓废文学的研究相对谨慎,而国际上对此的研究兴趣却在增加。基瑟尔探讨了颓废是否应作为一种“主义”来研究,强调现代性发展中各种“主义”的更迭,如象征主义、唯美主义等,它们共同塑造了现代感。赫尔曼·巴尔分析了这些“主义”之间的关系,包括有机发展、强烈反对和结合。颓废文学在德语文学研究中地位有所下降,但德国学界仍采用两种方法来描述“颓废”时期的文学:作为颓废题材和主题的集合,或作为话语研究与叙事学研究的对象。沃尔夫迪特里希·拉施强调颓废文学是“文学氛围”的问题,不应局限于时间界定,而是一个充满矛盾的复杂现象。19世纪中叶,颓废概念在法国被重新定义,从贬义词变为现代诗人的积极自我描述,创造了新的审美模式。拉施将德奥作家的作品归类于颓废主题下,考察其在1900年前后的地位,但这种方法易使传记与批评界限模糊。戈特哈特·温伯格修正了将颓废文学视为“主题复合体”的研究方法,认为文学是一个自主的、现代的、结构决定的语言过程。迪特·卡菲茨质疑主题化研究方法,认为它忽略了颓废作为话语的德国沉默。普洛斯则认为应从叙事学视角分析典型人物、语言形式、文本化过程以凝练颓废文学模型。德语现代主义作品常被置于“颓废”范畴下,使其与现代性紧密关联,表明德国颓废文学关乎现代人类和生活境遇,与历史、社会和发展变革密不可分。

* 以上内容由AI自动生成,内容仅供参考。对于因使用本网站以上内容产生的相关后果,本网站不承担任何商业和法律责任。

展开

当前期刊

当前期刊
    目录

    推荐论文

    • 德国气候话语的分裂与极化——基于德国绿党与德国选择党气候叙事的比较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