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思索 | 更新时间:2025-06-18
罗伯特·穆齐尔作品《图像集》中的喻象书写与世相拼图
韩嫣    作者信息&出版信息
德语人文研究   ·   2025年6月18日   ·   2025年 13卷 第1期  
0 0(CNKI)
PDF
该文暂无导航

AI 摘要

一 引言

讨论了西方艺术史中“诗与画”的复杂关系,指出诗和绘画作为表征媒介在展现事物或现实时遵循不同的规律。诗通过语言暗示性突破时空限制,表现心理和抽象概念;而绘画依赖视觉直观性,受限于瞬间的凝固。20世纪后期,文化学者提出“图像转向”论题,认为视觉技术正在控制人们对文化的想象,图像不断僭越文字领域。这种变化在20世纪初已初现端倪。

二 语言危机与随笔主义

20世纪初西方社会经历语言危机,霍夫曼斯塔尔在《钱多斯致培根》中描述了语言无法表达事物真实和个体感受的困境。维特根斯坦在《逻辑哲学论》中指出日常语言无法直接理解语言逻辑,需寻找现实背后的逻辑图像。现代艺术和文学开始关注事物本身的存在状态,现代派文学增强文本实验性,将作品视为隐喻实验场。穆齐尔的随笔主义风格作品《没有个性的人》打破整体世界观,让角色通过现实实验确定自我身份。他强调情节的诱导力,从真实细节出发构建情节,将思维意识图示化、几何化,通过符号学游戏呈现不同语义效果,反映新的语言愿景。

三 《图像集》与透视视角下的协同感知

罗伯特·穆齐尔的《在世遗作》是其亲自挑选并出版的文集,收录了1920至1929年间的散文、批评、讲话和中短篇故事等55篇作品。这些作品以不起眼的事物或事件为对象,通过拼图碎片般的叙述勾勒出作者的思想轮廓。创作背景是一战与二战之间的欧洲,战争创伤、工业繁荣、城市爆炸和移民涌入导致社会陷入神经焦虑。奥匈帝国晚期,居民生活生产方式发生重大转变,民主化和君主立宪制的要求普遍产生,传统精英阶层试图遏制这种转变,导致社会分裂。1918年奥匈帝国解体后,奥地利和德国陷入国家权力体制的转型期。《在世遗作》由四部分组成:《图像集》、《不友好的观察》、《小小故事》和《乌鸫》。《图像集》是首部文集,包含14个场景,构成多维整体,展现14幅微小的生活"剪影",反映不同个体或群体的社会生存与交往模型。这种图像单元结构的书写是对其随笔理论的印证,避开直叙范式,在细碎片段中重建秩序。图像性书写在虚构语境中建立新的想象维度,将直白描写转变为类比形式,借助简单形象进行隐喻。《图像集》中的剪影围绕脱离个性化身份的特殊形象形成,主人公是普通类别名称:男人、女人、士兵、少女以及各种动物。这些无名场景创造出非主体空间,读者通过透视视角跟随画面镜头体验,指向客观心理图像。以《捕蝇纸》为例,故事描绘苍蝇被束缚垂死挣扎的情景,捕蝇纸隐喻真实的战场,苍蝇成为士兵的喻象,展现战争给人带来的被动悲惨命运。

四 “慢动作”剪影与世相拼图

罗伯特·穆齐尔的《图像集》通过14部微型故事,以世相剪影的形式,放大生活细节,展现慢动作电影般的效果。穆齐尔在《望远镜》一文中分析了放大观看的魔力,使观众仿佛在水底游动般观察生活。这些故事聚焦于“世界形态”、“自我状态”和“对待他者”三个主题。

在“世界形态”方面,穆齐尔将世界建立在过去与现在的变幻之中,通过画面对比展现时光流逝。《通货膨胀》一文通过游乐场的前世今生,描绘了时代更替。《换一种眼光看羊》一文中,羊群象征着古老宗教印记,勾勒出神秘主义色彩的图像。

在“自我状态”方面,穆齐尔刻画了经历历史转折的个体内心的异化和分裂。《老鼠》等故事展现了战争给人带来的内在伤害。《永远不再膳食公寓》中,不同居客的形象映射出世纪转折时期欧洲人的生存图景。

在“对待他者”方面,穆齐尔从个体感受回溯到人类生存的社会机制。《猴岛》等短篇展现了弱肉强食的自然法则,隐喻人类社会的竞争和等级秩序。《兔子的灾难》中,人群对残酷猎杀场面的好奇和兴奋,反映了人类原始的嗜血欲望与同情心并存。《猴岛》通过猴子的生存模式,隐喻人类社会的强权政治模式,暗示整个民族成为一座孤岛。

五 结语

《图像集》通过“世界形态”“自我状态”与“对待他者”三个主题,构建了从宏观世界到个体体验再到宏观世界本质的循环。作品采用非传统叙述方法,将个人与历史发展交织,打破时空界限,融合微观视角与宏观变化。书中通过去主体化的“喻象”形象,如人物和动物,勾勒出世相片段,组建整体现实。这些片段是反思性的现实观察,像思想明信片,引导读者体验事件空间,进行观察、类比与反思。在相对主义时代,穆齐尔用独特的书写游戏,为思想赋予空间性图像结构,提供全新的感知视角。

* 以上内容由AI自动生成,内容仅供参考。对于因使用本网站以上内容产生的相关后果,本网站不承担任何商业和法律责任。

展开

当前期刊

当前期刊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