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绍了“中文+职业技能”项目的发展背景,强调了国务院副总理孙春兰对该项目的支持和鼓励。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推进,该项目受到更多关注。文章以“中文+工程”为研究对象,分析了工程汉语的内涵、现状、挑战及对策。
介绍了“工程汉语”的概念和内容。李泉将“工程汉语”归为业务汉语的小类,张黎定义了专门用途语言教学,李怡对专门用途汉语教学体系进行了分类。工程汉语是“中文+职业技能”融合发展的产物,属于专门用途汉语的一个细小分支,服务于中外合作的国际工程建设,学习者主要是母语非汉语的工程建设者。工程汉语教学需要结合工程领域的专业知识和汉语语言学习,以满足非汉语母语工程师、技术人员及相关从业人员在工程项目规划、设计、施工、管理以及技术交流等过程中使用汉语进行专业沟通的需求。核心内容包括工程领域基本的专业词汇和术语、通用技术规范和标准、工程项目管理的相关内容。
中国职业教育在“一带一路”框架下与共建国家合作,推动“中文+职业技能”教育发展。中泰铁路合作项目促进了泰国铁路技术人才的培养,孔敬大学孔子学院与武汉铁路职业技术学院合作,培养了200余名复合型技术人才。老挝铁路项目帮助培养技术骨干和专家,填补了铁道职业教育空白。埃塞俄比亚“中文+机械”课程培养了懂中文的机械操作人才,提高了中资企业的沟通效率。巴基斯坦“中文+焊接技术”培训班培养了急需的复合型人才。电梯企业“走出去”面临属地人才短缺,浙江杭州职业技术学院打造了“中文+电梯工程技术”研修项目,解决语言沟通和职业能力问题。日本、乌克兰等国的“中文+航空”“中文+机器人技术”等特色课程受到欢迎。
分析了“工程汉语”教学研究的现状及未来展望。教学资源方面,工程汉语教材发展较晚,数量和种类有限,铁路汉语教材占比较大,其他领域教材亟待开发。2022年新增的国际中文教材中,“中文+职业技能”教材仅占6.5%,且以商务、医学为主,工程相关教材很少。但近年来,《工业汉语》系列教材的出版为工程汉语教学提供了新的资源。教学标准方面,目前国际中文教育领域虽已发布一些教学标准,但“中文+”相关专业或职业的教学标准尚待建设。《职业中文能力等级标准》和《职业中文教学大纲》的发布为职业中文教育提供了参考。师资方面,专门用途汉语教师需具备跨专业知识和专业教学能力,目前师资队伍建设亟待加强。设备方面,工程专业教学需要多样和专业的实训场地和设施设备,虚拟仿真技术的应用有望缓解设备压力。未来工程汉语教学资源建设需拓展细分领域、区分教学实施场景、对教学对象进行进阶式培养,同时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和实训设施设备建设。
在“中文+”教育背景下,工程汉语作为重要组成部分,对拓展受教育者职场空间具有重要作用。但作为新兴领域,工程汉语仍处于探索阶段,需要专家学者关注,拓展分支范围,加强教学资源建设,制定教学标准,提高师资素养,完善设施条件,以促进工程汉语和“中文+”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 以上内容由AI自动生成,内容仅供参考。对于因使用本网站以上内容产生的相关后果,本网站不承担任何商业和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