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演文化教学法由吴伟克和野田真理在20世纪70年代创立,旨在非目的语环境下培养交际得体的外语人才。该教学法将语言、文化和交际三者融合,以文化为核心,培养外语学习者在目的语文化社区中的参与能力。体演文化以积累文化故事为教学内容,以体演为学习形式,重新定义教师和学生的角色和任务,打破传统教学模式,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李敏儒博士将其概括为“文化为中心,体演为手段,学生唱主角,配套多媒体学材”。体演文化在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上的特色受到国内外学者关注。本文将探讨体演文化的“演练”概念及其在不同学习阶段的实施方法。
介绍了体演文化教学法中的“演练”课型,强调其在初、中、高级别教学中的适用性。演练课通过操练与演练方式,让学生在目的文化情境中用中文进行交际互动,以提高学生灵活应用所学内容的能力。老师在演练课上不使用学生母语解释语法和文化知识,也不鼓励学生用母语提问。阐释课是老师讲解答疑的课堂形式,应使用最高效的语言进行教学。演练课和阐释课的比例可根据教材讲解的详略和学生自学能力进行调整,体演文化提倡4∶1的比例。演练课的主要任务是演练目标文化,包括成就文化、信息文化和行为文化。备课时的情境与脚本设计是演练课的难点之一。文章还提供了各学习阶段口语与读写的情境与脚本设计示例,以引出目标表达。
介绍了初级口语演练中文化点、语法点和词汇点的教学设计。文化点部分强调了“你好”的使用情境和单双名的使用区别,通过不同情境的演练帮助学生掌握。语法点部分讲解了如何用“您贵姓”和“你叫什么名字”进行姓名介绍,通过正式和非正式场合的情境演练让学生理解适用情境。词汇点部分通过“男/女朋友”话题的演练,让学生学习得体回应婚恋话题,同时进行中美文化对比,提高文化敏感度。整体上,通过具体情境演练,帮助学生掌握初级口语中的关键文化、语法和词汇知识。
介绍了体演文化在初级阶段的读写演练设计,遵循“听说先行,读写跟上”的原则,推延汉字引入以培养口语技能,再逐步引入读写技能。学习者先掌握发音和基本中文特征,适应学习环境,然后认读口语演练内容的汉字形式,减轻认知负担。初级读写演练从学习已学口语内容的汉字版本开始,积累汉字量,引入常见书面语招牌,逐课增加书面语文本比例,完成口头语向书面语的转变。写作技能培养从介绍汉字书写系统开始,通过听写、写对话、写笔记等形式,用汉字记录会说的话,学会口述汉字部件和写作过程,然后根据阅读材料写简单段落,练习口头语和书面语的转化。
近十年来,体演文化学者对初级阶段读写演练进行了积极探索。刘颖(2019)建议在一年级安排学习日常写作,如填写表格、清单、备忘等。Zhang(2013)提出把传统阅读理解作为完成阅读任务的前提条件,进而在文化情境中处理真实阅读任务。Jia和Zeng(2022)倡议以电打真实的邮件与短信为主、以手写任务为辅,最好与日常生活有关,同时将老师发给学生的真实邮件融入课堂讨论,并在回复学生邮件时有意识地控制认知负荷,及时给予纠正性反馈。Chai(2022)指出读写演练是基于口语演练情境、加上汉字版教具的再次演练,是对口语和读写的全面考查。设计了上海美国商会招待酒会入场报到的情境,让工作人员寻找参会人员的中文姓名胸牌,演练阅读技能;如有参会人员需要当场注册,则可为其临时手写胸牌,演练手写技能。汉字抄写与传统书面练习可适量布置为课前预习功课,作为“鹰架”来支持课堂读写演练。
介绍了中级口语演练的设计,包括文化点、语法点和词汇点。文化点聚焦于中式酒席中的敬酒劝菜行为,通过模拟宴会场景让学生演练表达尊敬和感谢。语法点探讨了“把”字句的复杂语义和位移义,通过北京烤鸭等食物的制作场景让学生练习“把”字句。词汇点则通过自制美食的场景让学生练习描述味道的词汇,如酸、甜、苦、辣、咸,并演练委婉评论和提出建议的行为文化。这些设计旨在提高学生用中文表达和交流的能力,同时增强他们对中美文化的理解和互惠意识。
Chai(2022)提出中级读写演练应延续初级阶段的口语情境和全面考查,通过角色扮演和信息差创造互动机会。例如,美国学生在中国餐馆点菜,需认读汉字菜单,服务员记录点菜。老师可使用教具指定菜式,全班学生可同步练习阅读。写作方面,刘颖(2019)建议训练非正式通信和正式文体写作,如短信、邮件等。笔者设计写作任务,让学生以个人或国际学生办公室名义,在社交媒体或官网上介绍美国生活经验,进一步涉及地理、人口等方面。作文分两稿,第一稿电打,第二稿手抄。随着学生水平提高,读写演练更多使用目标社会原始材料,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曾稚妮(2018)将知乎问答社区引入汉语媒体课,组织学生阅读讨论帖、回答提问,提供真实话语环境和多元风格,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中文的能力。笔者借鉴该方法,基于《变化中的中国》课本,开展知乎拓展演练,包括阅读和写作,提高学生对专门领域知识的理解和表达能力。
介绍了高级口语演练的设计,包括文化点、语法点和词汇点。文化点强调在正式场合进行谦逊的自我介绍,整合专业情境、文化储备、专业背景和文化内涵。语法点讲解了“巴不得”动词的用法,让学生在情境中表达迫切希望。词汇点介绍了“迫不得已”成语,表达被迫接受某种情况。通过设计贴近学生实际生活的情境,如参加中国学生会活动、加入华人社区中文学校志愿者团队等,以及对日后深造、工作有用的情境,如高校中文系研究生项目新生欢迎会、中国电子商务公司外国实习生工作面试等,帮助学生掌握高级口语表达。
讨论了高级阶段体演文化课堂演练的设计,强调使用目标社会的原始材料,通过阅读和写作练习引导学习者进入专门领域。课堂主要用于讨论和反馈,而读写练习主要在课下完成。举例说明了《体演〈春草〉:高级汉语视听说教程》通过分析中国自然情境下的范文来提高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以及虞莉在“老上海、新上海”课程中通过阅读文本、撰写小论文和研究性论文来引导学生研究“上海城市底蕴”。刘颖建议高级阶段应注重正式文体和专门领域写作,而Wang强调学术写作过程中的写作任务分解和写作辅助活动,以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和思辨能力。这些读写活动体现了体演文化在目标文化情境中知行合一、学以致用的培养目标,帮助中文学习者像成年人一样与专业人士交流。
提供了体演文化框架下的具体教学案例,明确了教学模式的主要课型和内容,从口语、语法、词汇三方面展示了目的语文化中真实情境和地道脚本的设计方法,并探讨了不同学习阶段的读写能力演练方法,旨在帮助学习者熟练运用中文,为与中文目的语社会人士进行专业交流做好准备。
* 以上内容由AI自动生成,内容仅供参考。对于因使用本网站以上内容产生的相关后果,本网站不承担任何商业和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