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演文化教学法旨在帮助学习者在学习外语的同时习得目的语文化,以中文作为第二语言/外语为例,强调学习者需学会用中文的话语策略与中国人协商交际预期与意图。第三空间理论由后殖民主义学者Homi Bhabha提出,后跨学科发展到多个领域。Kramsch将第三空间视为外语学习者运用多种语言资源和符号系统进行交流的符号位置,强调外语教育应培养学习者创造性使用目的语的能力。东亚语言教学法学者结合第三空间理论与体演文化教学法,推动了基于外语教育与跨文化交际语境的实证研究与教学实践的发展。体演文化教学法将第三空间的关注点从“自我”转移到“自我与他者的协商”,强调任何对目的语的使用或创新需基于双方对交际目的之共识。Zhang和Jian提出以第三空间为框架,将外语教学重构为培养外语学习者成为在另一文化中协商意图与预期的专家。本文旨在梳理体演文化教学法对第三空间理念的发展与应用现状,并提出未来展望。
Walker和Jian(2016)将体演文化教学法与第三空间理论联系,强调跨文化第三空间的构建是通过不同文化背景的人通过交谈与协商实现的。体演文化教学法促进多语言跨文化第三空间的构建,其中交谈式交流比陈述式交流更能促进知识的交换和新视角的吸收。Walker(2000)定义文化为个体交际意图的意义来源,而体演文化教学法培养学习者形成“他者意识”,即意识到其他文化中存在的新的交际方式。Jian(2021)提出体演文化教学法旨在培养学习者共筑“有意的第三空间”,一个基于不同文化协商合作的空间。Zhang(2021a)讨论了外语学习者如何处理“自我”与“他者”的关系,以及如何通过体演文化教学法培养学习者在特定文化情景下协商目的语文化预期的能力,发展第三空间人格形象。体演文化教学法通过反复演练帮助学习者积累语言文化知识和行为记忆,构建目的语文化世界观,并扩展第三空间人格形象。该理论强调文化、身份认同与跨文化交际的情境性与动态性,并提倡在外语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双向沟通能力。尽管理论发展初期存在局限性,如实践层面的具体构建过程和权力关系、身份认同的动态协商机制等方面需要更深入的讨论。
近年来,体演文化与第三空间理论在中文作为第二语言/外语教学领域得到应用,涉及跨文化交际、语言学习动机等多个方面。Zhang等(2023)研究了华裔与非华裔专业人士在中国职场协商第三空间的种族身份构建经历,发现两组都遇到他者感知与自我展示的人格形象不匹配现象,需要发展语言和跨文化沟通策略应对不同目的语文化预期。Zeng(2018)案例研究了一名美国学生在中国职场构建第三空间的经历,发现学习者与母语者协商第三空间既有潜在可能也有限制,源于交际双方的语言背景、社会身份等因素。Jia(2021)实证研究了协商第三空间、建立专门领域与高级中文学习动机的关系,发现专注于专门领域和跨文化人际交流互动是维持学习动机的重要驱动因素。Zeng(2021)研究了中文学习者在知乎社区协商第三空间的经历,指出学习者在处理"自我"与"他者"关系时面临复杂挑战。现有实证研究以质性研究为主,样本局限,缺乏大规模研究支持。总体而言,体演文化与第三空间的结合为中文教学实证研究提供了新的理论框架和视角,揭示了种族身份、专门领域、学习动机和虚拟社区与第三空间构建的深入关联,为帮助语言学习者应对文化预期、维持学习动机、发展专门领域和跨文化技能、参与虚拟社区等具体实践提出了重要启示和指导。
近年来,体演文化学者在第三空间理论建设与实证研究方面取得进展,推动了体演文化新作的涌现。Wang和Jia(2023)的论文集展示了体演文化教学设计与反思,强调在真实教学环境中培养第三空间能力。Zhang和Li(2023)基于第三空间理论,介绍了体演文化教学法中的实地演练和实地观察活动,帮助国际学生融入中国社区。Zhang等(2023)设计了"中国职场的人际关系"高级中文课程,通过简历工作坊、模拟面试等活动,培养学习者的目的语文化期待和多语言第三空间人格形象。在学材开发方面,《体演中国》系列、《知行职场》、《体演日志》等学材采用场景化编写方式,以中文学习者在中国的真实案例为素材,旨在帮助学习者构建个人记忆,拓展第三空间人格形象。
探讨了体演文化教学法在培养学习者第三空间能力方面的原则和优势。Zhang提出,体演文化教学法通过真实中国文化情境中的文化体演,帮助学习者识别和积累目的语文化期待,培养"他者意识"。教学法引导学习者意识到目的语文化对不同背景学习者有多样期待,通过课堂演练和课外活动,让学生积累个体记忆,理解文化期待差异。在此基础上,通过具体情境演练,帮助学生发展个体策略,拓展第三空间人格。教学法强调老师扮演"他者"角色,提供真实反馈,鼓励学习者与母语者建立社交联系,逐渐扩展"他者意识"和第三空间人格形象。
体演文化与第三空间理论在实证研究、教学实践和理论建设方面不断深化,为跨文化交际和外语教学提供新视角。未来研究应关注第三空间构建模型、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协商过程、多样化中文学习者群体、第三空间核心概念的交叉学科研究方法创新,以及体演文化教学法在培养第三空间能力方面的具体实践和研究。
* 以上内容由AI自动生成,内容仅供参考。对于因使用本网站以上内容产生的相关后果,本网站不承担任何商业和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