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教学研究 | 更新时间:2025-07-03
基于中外学生听感实验的声旁表音度标准研究
王琳 ,  韩钰卓 ,  王正义    作者信息&出版信息
国际中文教育(中英文)   ·   2025年7月3日   ·   2025年 第2期  
2 0(CNKI)
PDF
该文暂无导航

AI 摘要

1 引言

形声字由形旁和声旁组成,声旁表音度衡量其示音功能。早期研究基于声韵调特征对形声字分类,但对声旁表音作用的分析存在争议。多数研究将声韵调效用等同,而有学者调整权重赋值,但缺乏基于听感的实证研究。声韵母听感差异对表音度标准设定至关重要,汉语拼音中声母和韵母与辅音和元音不完全对应,需考虑辅音韵尾的影响。准确把握声韵母示音功能差异、设立合理的表音度标准具有重要意义。已有研究用实验方法探讨语音感知和音节听辨,但汉语声韵母听感差异需专门研究。开展声韵母语音听辨实验,对声旁示音功能进行量化统计,有助于设定更精确的表音度标准,充分发挥声旁表音功能。

2 实验设计

介绍了基于中外学生听感实验的声旁表音度标准研究的实验设计。实验对象包括20名中国被试和20名外国被试,均为听力正常、无视觉障碍的右利手。实验材料共35组,每组3个音节,包括1个参照音节和2个对比音节。参照音节基于普通话35个韵母设计,剔除ê、-i[ɿ]、-i[ʅ]、er四个韵母。对比音节一个与参照音节韵母相同、声母不同,另一个与参照声母相同、韵母不同,声调与参照音节一致。实验音频材料从汉典网下载,制作两份不同播放顺序的实验材料以平衡顺序效应。实验使用E-Prime软件编程,被试通过按键判断对比音节与参照音节的相似度。实验程序包括音量调整、指导语、练习环节和正式测试,共20次判断,参照音节与对比音节之间有提示音和间隔。

3 结果与分析

通过独立样本t检验分析了中国被试和外国被试在听感实验中对同声母音节和同韵母音节选择的倾向性差异。结果显示,两组被试都认为韵母相同的音节在听感上更接近原音节,且这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中国被试更倾向于认为韵母相同的音节听感差异较小,表现出更强的倾向性。卡方检验进一步证实了不同母语背景的学生在听觉感知选择上存在显著差异。

4 讨论及启示

实验结果显示,中国学生和外国学生在韵母相似性感知上存在一致性,都倾向于选择与参照音节韵母相同的音节,这可能与汉语音节结构、学习顺序、元音在不同语言中的普遍优势以及序列记忆的影响有关。中国学生由于汉语素养较高,对同韵母音节的听觉相似性更为敏感,而外国学生则更多依赖直觉。基于实验结果,建议调整表音度标准,区分声母和韵母的不同作用,以更准确地反映形声字与声旁的相似程度。教学中,可以根据形声字的表音度进行分类教学,优先教授表音度高的汉字,并采用字族教学法,帮助学生建立形声字之间的联系。同时,培养学生利用声符线索学习形声字的意识,提高汉字学习效率。对于外国学生,还需培养其汉字“正字法意识”,帮助他们理解声旁读音和整字读音之间的关系,深化对表意文字的认识。

5 结语

实验证明同韵母音节比同声母音节听觉上更相似,韵母在声旁示音效果中起更大作用。形声字表音度标准应体现韵母重要性,同韵母音节发音更接近声旁,应赋予更高分值。实验结果可细化量化声韵母示音作用,为语音学家、方言学家分析音素系统提供参考。

* 以上内容由AI自动生成,内容仅供参考。对于因使用本网站以上内容产生的相关后果,本网站不承担任何商业和法律责任。

展开

当前期刊

当前期刊
    目录

    推荐论文

    • 体演文化之课堂演练设计

    • 生成式人工智能赋能国际中文教育的基本框架与实践探索

    • 体演文化与其他主要外语教学流派之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