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国别学科建设 | 更新时间:2025-06-12
挑战与回应:智能时代区域国别学的发展与创新
杜津威 ,  王展鹏    作者信息&出版信息
区域国别学刊   ·   2025年6月12日   ·   2025年 9卷 第3期  
9 0(CNKI)
PDF
该文暂无导航

AI 摘要

讨论了人工智能对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影响,特别是对区域国别学这一新兴学科的挑战与机遇。探讨了人工智能是否仅作为研究工具,还是能引发学科范式变革,以及对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方法论的根本性影响。强调了在智能时代背景下,区域国别学需要回答这些问题,并明确人工智能带来的机遇与挑战,以促进学科的长远发展。

一 关于人工智能时代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争论

智能时代对科学界产生深远影响,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者对此展开讨论。人工智能对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具有正向作用,如提供新的研究自由度、助力复杂系统研究、实现人机协同。人工智能改变了学术内核中的“人—人”关系,推动研究范式从“样本→总体”到“样本=总体”、从“模型驱动”到“数据驱动”、从因果关系到相关关系、从传统文献分析到数字人文研究的转变。同时,人工智能的发展也带来了新的社会形态和道德伦理问题,成为人文社会科学的重要研究对象。为应对人工智能带来的挑战,需要构建适应生成式人工智能发展的学术责任规范,严格审查人工智能生成内容,健全审查机制,人文社会科学工作者要运用批判性思维,确保研究问题在广泛的社会、文化和历史背景下的恰当性和有效性。

二 人工智能与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关系

深入探讨了人工智能时代对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影响,强调了理解人工智能与人文社会科学关系的重要性。人文社会科学的研究对象是人及人类社会,具有复杂性、随机性和模糊性,研究方法多样且具有独立性,研究者的立场受思想动机和内外变量影响,具有知识体系和意识形态的二重属性。人工智能时代下,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者的根本性作用不容忽视,人工智能在知识生产中主要发挥工具性作用,但其不能替代研究者自身的思考。同时,智能时代可能带来的社会关系与社会结构的变化也值得关注,如对人工智能本身的研究以及智能社会的基本形态与运行模式的深刻变化。

三 作为交叉学科的区域国别学

讨论了区域国别学作为一门新兴交叉学科的重要性和特点。在全球化和国际形势不确定性的背景下,区域国别学通过整合外国语言文学、政治学、经济学等多学科知识,全面研究不同区域和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学术体系。区域国别学与人文社会科学的关系是交叉共生、互为主体,其学科定位强调语言与文化研究、历史学知识积淀以及政治学和经济学理论与方法的互补。学科特点包括强学科交叉性、强实践导向性和强动态开放性,服务于国家战略和全球治理,实现全球视野与本土话语的平衡。研究对象的多维拓展突破了传统主权国家的范畴,涵盖时间、空间和主体三个维度。方法论上,区域国别学实现了跨学科方法论的协同、技术驱动的范式革新以及战略导向的知识生产,服务于中国与世界的互动和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

四 人工智能对区域国别学的赋能与限度

讨论了人工智能技术对区域国别学研究范式的影响,指出人工智能技术不仅作为工具,更在重塑知识生产流程。人工智能技术与区域国别学的发展方向高度契合,能够跨越语言障碍,整合多模态数据,驱动知识生产流程的链式变革。同时,人工智能预测模型对传统质性研究的解释框架构成挑战,要求学界建立“技术—人文”双重视域,平衡技术赋能与人文价值。章节强调,人工智能在提升跨区域研究效率的同时,需构建算法审计机制防止认知偏见,接纳数据驱动范式时保留批判性思辨,拓展计算人文方法时确立数字田野调查的伦理规范。人工智能对区域国别学的赋能体现在提升研究主体的能动性,促进跨学科融合,提升研究的战略价值和现实意义。然而,人工智能也带来挑战,如技术“黑箱”中隐藏的价值偏见,对国家战略需求服务的知识生产的政治立场影响,以及对传统研究范式的冲击。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对区域国别学科的人才培养提出了新要求,需要将学术研究、人才培养和政策咨询有机结合。尽管人工智能在跨学科视野的深度整合方面存在局限性,但人类研究者的主体性在跨学科研究与应用中不可替代,推动区域国别间人文交流、学术交流迈向新阶段。

五 结语

区域国别学在智能时代成为人工智能与人文社科研究融合的创新领域,其复杂知识体系和数据需求为AI技术提供了应用场景。AI技术的应用提升了研究的时空维度和解释力度,催生了新的研究范式。构建具有区域文化敏感性的AI模型,实现跨区域比较研究的突破。AI驱动的大数据、大语言模型为人文社科理论重构提供方法论启示。技术赋能与学术创新的互动将重塑知识生产逻辑,推动人文社科的系统性知识革命。但AI也带来挑战,如学术责任分散、潜在歧视、信任危机等,可能削弱研究者主体性和深度思考能力,引发对学科范式的冲击和价值偏差的担忧。

为有效赋能区域国别学,需采取全面实施策略:1. 加速构建适用于区域国别研究的开源性大模型,建立协作平台,推广AI应用,营造优质数字智能环境,推动平等对话,提升研究水平,促进全球资源共享和跨学科合作。2. 培养适应AI时代的复合型人才,构建自主知识体系。明确AI应用与人类批判性思维的互补关系,强化内部能力建设,积累原始素材和数据,组建跨学科团队,确保AI技术深度融合于学科知识,提供精准文化适配性分析,助力自主知识体系发展。3. 实施试点项目,验证和优化AI在区域国别学中的应用。通过实践探索检验AI的助力效果,关注技术表现,根据反馈调整和优化模型,确保其精准反映学科特性,在不同情境下保持普适性和可靠性。定期评估应用效果,避免技术至上主义,调整应用策略,确保服务于深入研究,推动学科科学、客观、全面发展。

中国学术界正积极推动区域国别学与AI技术的融合,激发全球学术创新活力,促进跨文化交流,为全球智能化时代的学术合作注入新动力。AI不会取代研究者,而是强化其专业价值,辅助研究者高效处理数据,加深文化理解,为全球学术研究与交流带来新机遇,促进整个人文社科的创新发展。

* 以上内容由AI自动生成,内容仅供参考。对于因使用本网站以上内容产生的相关后果,本网站不承担任何商业和法律责任。

展开

当前期刊

当前期刊
    目录

    推荐论文

    • 区域国别学视域下的联合国发展治理研究的探索:协同发展的逻辑与路径

    • 中国区域国别学刊物的现状、问题与发展路径

    • 区域国别学视角下的东南亚研究:特点、框架与方法转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