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问题 | 更新时间:2025-06-12
构建中国—印度洋地区命运共同体的历史基础与实践路径
俞家海    作者信息&出版信息
区域国别学刊   ·   2025年6月12日   ·   2025年 9卷 第3期  
3 0(CNKI)
PDF
该文暂无导航

AI 摘要

环印度洋地区是“一带一路”倡议的关键区域,拥有丰富的油气资源和海上交通要道,对中国周边命运共同体构建至关重要。中国与印度洋地区国家有着深厚的历史交往和友谊,共同应对国际局势的不确定性和挑战。

一 中国—印度洋地区命运共同体的现有研究

印度洋地区在中国地缘战略中占据重要地位,对“一带一路”和西部边疆安全稳定具有重要影响。该地区国别研究具有特殊性,主要基于维护国家领土主权完整、核心区安全和“一带一路”建设中国家利益的维护。研究领域主要集中在国际关系、外交政策、区域史和华侨华人等方面。印度洋地缘政治概念随英法殖民统治逐步建立和发展,受殖民政策影响,印度洋岛屿国家形势复杂,存在海洋领土争端、非法移民、海盗问题和民族分离主义等问题。国外学者对环印度洋地区问题的研究起步较早,主要集中在安全和政治方面,部分学者关注区域发展、国情政治和社会文化。国内学者对印度洋地区问题的研究较为薄弱和零散,主要关注印度洋安全问题、经济问题和“一带一路”的关联性。云南财经大学印度洋研究中心已出版9本《印度洋地区发展报告》,为中国高校在印度洋区域国别研究方面打下坚实基础。然而,国内外学界尚未对印度洋国际体系演进逻辑和路径选择、印度洋地区秩序演进和“人类命运共同体”建构的关联性、中国—印度洋地区命运共同体建构面临的现实问题和潜在挑战等进行深入研究。新时期的印度洋区域国别研究从理论基础研究和发展现状研究上均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二 构建中国—印度洋地区命运共同体的历史基础

探讨了中国与印度洋地区命运共同体的历史基础,强调了古代丝绸之路在促进中国与印度洋地区交流中的重要作用。文中提到,尽管自然条件恶劣,古代中国先驱者开辟了连接亚欧非的陆上和海上通道,为文明交流提供了条件。考古发现如“鎏金铜蚕”和“黑石号”古船印证了中国与印度洋地区在欧洲人到来之前的文明交融。汉武帝时期张骞的“凿空之旅”和唐宋时期中国与印度洋沿岸地区的海陆交流扩大,元朝时期华商足迹遍布北印度洋地区,明代郑和下西洋进一步扩大了中国与印度洋国家的文化交流。丝绸之路不仅是贸易通道,也是文明交流互鉴的路线,促进了商品贸易、知识体系和共享环境的形成。古代中国与地中海沿岸国家的互联互通实现了贸易畅通和知识技术交换,双方民众的思想意识产生了共鸣共振。季风洋流循环为跨印度洋的长距离航海提供了条件,形成了多个“世界体系”。8-15世纪阿拉伯人控制了印度洋贸易,16世纪葡萄牙与奥斯曼帝国围绕印度洋控制权展开较量,英国最终取得海洋霸权。季风贸易导致古代印度洋世界形成朝贡贸易体系,欧洲航海家的地理大发现改变了印度洋传统的地缘政治格局。20世纪两次世界大战和美苏两极对峙导致印度洋历史进程碎片化,冷战结束后世界多极化和全球治理的兴起使印度洋文明进程重新连为一体。当前印度洋地区秩序处在加速演进和未来走向不明朗的国际大变局之中,民主繁荣和发展进步成为各国交往与合作的主旋律。中国经过40多年改革开放,已成为综合国力仅次于美国的世界大国,但国际形象和软实力提升仍有很长的路要走。中国与印度洋地区各国的沟通与联系处于历史上最好时期,“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中国参与印度洋区域治理的重要平台,有利于实现中国梦与印度洋地区各国人民共同追求的美好梦想紧密结合。

三 中国—印度洋地区命运共同体构建的实践路径

探讨了构建中国—印度洋地区命运共同体的实践路径,强调了在互相尊重和理解的基础上,各国需共同努力应对逆全球化等挑战。核心在于寻找促进共同发展的合理形式,不仅在经济利益上平等,更在文化和价值观上互相尊重。提出了四个主要路径:首先,树立“地球村”理念和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强调共同面对挑战和合作共赢的重要性;其次,重拾丝路文化遗产,利用“一带一路”文化遗产指导新时期外交实践;第三,发挥“和合思想”在区域治理中的作用,摒弃零和博弈思维,推动合作共赢;最后,重视民心相通的基础性作用,加强政策资源整合与交流机制建设,动员科研机构、外宣媒体和企业对外阐释政策,发挥华侨华人的桥梁作用,增进民心相通,为构建命运共同体提供良好环境。

四 结语

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中国应对21世纪地缘政治挑战的外交战略,中国—印度洋地区命运共同体结合中国历史国情和印度洋国家发展需求,传递中国区域治理观。中国与印度洋国家构建双边关系型命运共同体,促进地区和平与发展,与全球发展、安全、文明倡议同频共振。构建有利于丰富人类命运共同体理论内涵,推动其落地。但面临地缘政治碎片化、逆全球化思潮等挑战。中国需重拾和平共处外交遗产,完善制度技术,打造符合双方利益的国际公共产品,释放新型地区发展合作和包容性区域发展治理潜力。

* 以上内容由AI自动生成,内容仅供参考。对于因使用本网站以上内容产生的相关后果,本网站不承担任何商业和法律责任。

展开

当前期刊

当前期刊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