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念王佐良先生逝世三十周年 | 更新时间:2025-07-13
王佐良翻译思想及当代价值
张生珍    作者信息&出版信息
外国文学   ·   2025年7月13日   ·   2025年 第3期  
10 0(CNKI)
PDF
该文暂无导航

AI 摘要

深入探讨了王佐良先生在学科建设、文学史建构和文明互鉴等领域的贡献,强调了其翻译实践与思想的重要性。王佐良以“契合”为核心理念,通过《论契合》一文,分析了中西文化对话的深层原因,揭示了译文与目标读者情感和需求的深度契合。他的翻译思想追求言语、文化、美学上的契合,继承了中国学术史散文随笔的传统,使译文成为美文佳作。王佐良的翻译实践包括英译汉和汉译英,涵盖多种文学体裁,其译作体现了中国文化和民族性,同时为目标读者提供精神滋养,具有世界性。他提出了文体适当、文化融合、关注读者等翻译原则,为我国翻译研究发展作出重大贡献。尽管学界对王佐良的研究取得了一定成果,但综观其翻译思想及其当代价值的学术探究尚少。本文将从王佐良的翻译实践出发,探究文本意境的跨文化呈现形式,聚焦读者需求和反应,阐明其契合思想,并立足于世界读者在文学阅读中实现的文明互鉴,阐明王佐良以译介为桥梁、呈现中国文化世界性之当代启示。

译者的责任:可读与可靠的译文

王佐良先生强调译者在跨文化交流中应细致选词,创作适合读者的译文,帮助读者理解世界,促进文明互鉴。他以《雷雨》英译为例,展示了译者如何使英语读者理解原作。译者需从读者角度出发,提供可靠、可读的译文,同时译文应与时俱进。王佐良批评了严复《天演论》的过时译文,主张重译以适应当代读者。他反对为不同读者出版不同译文的做法,认为这会导致译文失去文学价值。王佐良认为译者应是真正的文化人,理解源语和目的语国家的文化,合理处理文化差异。作为中西文学交流的先驱,他通过翻译实践支持文化走出去,为中国文学注入活力。他在国外期刊发表文章,分享中国文学研究成果,并积极参与中美比较文学研讨会,展现对文化交流的热情和远见。

翻译思想的核心:“契合”的多重内涵

王佐良先生的翻译思想核心在于“契合”理念,追求语言、文化和美学的综合体现。他强调翻译应基于对话和沟通,保留源语文化特性,同时让目标读者感受到情感共鸣和文化滋养。王佐良的翻译作品兼具民族性和世界性,实现了艺术与思想的高度融合。他提倡以诗译诗,尊重文本精髓,使翻译既忠实原文又益于读者悦读。王佐良认为翻译应关注读者,译文需经受读者检验,译者应尽量贴合原作特色,不同文体应采用不同翻译方法。他强调译者需了解原文语言的文化背景,全方位掌握社会文化发展脉络,以传递语言的灵魂。王佐良提出翻译需关注语域、语类和共核,以适应不同社会场合。他还强调原文的口气和变异对翻译的影响,译者需识别并保留原作的艺术效果。在诗歌翻译方面,王佐良认为译诗要高度忠实原诗,传达原诗的文化思想,同时注重形象的传达。他反对使用陈词滥调,主张采用更生动的表达。对于方言问题,他建议用普通话翻译,尽量采用民歌风格。王佐良的翻译实践深受其读诗、写诗、品诗经历的影响,他从目标读者的文化语境出发,探究作品在异域读者中引起的反应及其接受度,以此指导翻译实践。

翻译实践的独特价值:民族性与世界性的统一

王佐良先生的翻译实践强调民族性与世界性的统一,以中国文化为根基,展现中华民族精神和传统文化,同时通过深刻理解目标语言文化,实现译文的世界性。他的译作为西方读者提供了了解中国文学和文化的窗口,推动了世界文学领域的文化互鉴与多元发展。王佐良先生在多个领域探索差异中求契合,融通中求突破,提出内涵丰富的契合理论,认为翻译带来的契合蕴藏着中国文化走向世界的动力。他强调翻译者必须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文化人,翻译不仅是掌握词语意思的过程,而是需要了解语言所蕴含的社会文化意涵。译者需要深入了解本民族文化,立足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翻译承载着国家民族的使命感。王佐良先生认为翻译是将两种文化加以比较的过程,需要找到与原文词义相当的词语进行翻译。他的翻译思想深植于学术研究之中,以"契合"理念为核心的翻译思想与实践,成就了文学翻译的经典,为中西文明的互鉴与对话提供了范式。在人工智能时代,王佐良先生的翻译思想依然持续指导着翻译实践,为全球化的翻译研究提供了宝贵的启示。

* 以上内容由AI自动生成,内容仅供参考。对于因使用本网站以上内容产生的相关后果,本网站不承担任何商业和法律责任。

展开

当前期刊

当前期刊
    目录

    推荐论文

    • 象征派、现代派与中国古诗

    • 王佐良教授论外国文学史写作的中国模式及其现实意义

    • 斯人斯文:王佐良先生的莎学研究及其当代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