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念王佐良先生逝世三十周年 | 更新时间:2025-07-13
象征派、现代派与中国古诗——王佐良诗歌创作中的中西融合
胡玉明    作者信息&出版信息
外国文学   ·   2025年7月13日   ·   2025年 第3期  
4 0(CNKI)
PDF
该文暂无导航

AI 摘要

王佐良是现代派诗人,作品不多但风格鲜明。他的诗歌创作始于中学时代,西南联大及留学期间诗风成熟。王佐良的诗歌受英美现代派、法国象征派和中国古诗词影响,融合多种诗歌流派思想。他的诗歌创作全貌在《王佐良全集》中得以展现。

王佐良的诗歌创作中,“烦腻”是一个核心主题,多次出现并被赋予意象派色彩的定义。他将“烦腻”具象化为都市橱窗展,通过意象铺陈和“突降”艺术手法,表现了期望落空的戏剧反讽效果。《异体十四行诗》(八首)反映了王佐良婚后生活的“烦腻”状态,通过新奇意象使观念具象化,展现了诗人与妻子在婚姻中的观念碰撞与情感交融。王佐良的“烦腻”不仅是对生活琐碎的厌烦,也是他作为一名知识分子,在战火纷飞的年代,深感自己不能为国效力的苦闷心情的抒发。他的诗学转型过程中,从浪漫主义向现代主义的转变也伴随着“烦腻”的不适感。王佐良对法国诗人波德莱尔的研究,使他发现了“烦腻”的现代性一面及其诗学价值,将其作为诗歌创作的主题。波德莱尔的诗歌中“烦腻”气息浓郁,他善于在瞬息万变的“烦腻”情绪中捕捉永恒之美。王佐良在《长夜行》中,将“烦腻”赋予女性身姿,成为诗人希冀邂逅的对象。他对波德莱尔与戴望舒的诗歌格外钟情,认为他们擅长书写“烦腻”,并凭借“烦腻”成就了不朽。王佐良认为,戴望舒能出色地翻译波德莱尔的诗作,根源在于二者诗风的契合,即“古典主义和现代主义的结合”,这一结合实际上就是中国诗歌传统和西欧现代敏感的结合。

王佐良的文学批评中强调“现代敏感”与“现代性”的区别,认为现代诗通过新形式表现新现实和感觉。他将现代诗称为“敏感诗”,强调现代主义诗学的核心在于敏感性。王佐良认为传统文学无法表现现代社会的复杂性和内心世界的隐秘,现代作家需采用大胆手法和新奇意象。艾略特的“感觉脱节说”对王佐良有影响,他在自己的诗作中也体现了艾略特寻找客观关联物的理念。奥登的政治立场和诗歌的多元性受到王佐良和西南联大诗人群的喜爱,奥登的“轻松诗”风格和戏剧性对照手法对王佐良的创作产生影响。燕卜荪对王佐良的诗歌创作和英诗研究有持久影响,他独特的语义分析方法让王佐良注重语言的多义性和内涵挖掘。燕卜荪强调写作应以思想取胜,刷新语言,保持对语言的高度敏感,这在王佐良的诗歌创作中得到体现。

探讨了王佐良的诗歌创作如何融合西方现代派与中国古典诗词的元素。西方现代派的技巧和意象选择对王佐良的诗歌产生了影响,而中国古典诗词的意象、韵律和文化内涵则为其作品提供了丰富的底蕴。王佐良的诗歌中既有中国传统意象,也有现代派的新奇意象,如《初春》和《暮》中的自然意象,以及《长夜行》中对“寒江上的寂寞”的现代诠释。他的后期诗歌模仿中国古诗词的格律与形式,如《北美群相》中的节奏感和音乐美,展现了传统与现代的融合。王佐良的诗歌还体现了中西“对话”特色,如《谈诗——戏仿R. S. 汤玛斯》中对古代诗和现代诗差异的探讨,以及《福建之旅·喝水岩》中对人生境界的探讨。此外,王佐良的诗歌中流露出忧国忧民的情怀,与中国古诗词中的爱国篇章相呼应。总体而言,王佐良的诗歌创作是中西诗歌文化沟通的桥梁,既展现了现代感,又富含深厚的文化内涵和审美韵味。

* 以上内容由AI自动生成,内容仅供参考。对于因使用本网站以上内容产生的相关后果,本网站不承担任何商业和法律责任。

展开

当前期刊

当前期刊
    目录

    推荐论文

    • 王佐良翻译思想及当代价值

    • 斯人斯文:王佐良先生的莎学研究及其当代价值

    • 王佐良教授论外国文学史写作的中国模式及其现实意义